导读:“我国风险减量服务工作打开了新局面。”在9月6日举行的第三届国家灾害治理与风险保障论坛上,原银保监会财产保险监管部副主任陆玉华表示。
“我国风险减量服务工作打开了新局面。”在9月6日举行的第三届国家灾害治理与风险保障论坛上,原银保监会财产保险监管部副主任陆玉华表示。
今年年初,原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财产保险业积极开展风险减量服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各地监管机构及保险行业协会持续推进风险减量工作,初见成效。未来,该项工作还将持续深化,推动从“赔”到“防”,推进风险全流程管理。针对风险减量的评价问题,行业还将研究建立评价体系。
在“防”字上做文章
风险减量服务是指在风险损失发生前,采取积极的风险处理措施减少损失发生的可能或降低损失严重程度的服务活动,是“承保+减损+理赔”的保险服务模式中重要的一环,是财险业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对于提高社会抗风险能力、降低社会风险成本具有积极作用。
据陆玉华介绍,有三方面可以很好反映风险减量的成果。一是保险观念在转变,风险减量意识在提升。面对日渐频繁的自然灾害,以及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保险业对于保险的观念从“事后理赔”转变为“事前预防”,保险风险减量的服务意识不断提升。
二是保险与科技的融合在加速,风险减量功能在增强。当前,保险公司积极运用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在产品设计、核保理赔、精算定价等业务领域,不断增强风险减量的功能。呈现出前端产品在线化个性化、后端管理数字化自动化、全流程服务智能化弹性化等特征。
三是从服务成效来看,风险减量局面已打开,具体体现在:降低事故发生率、助力查勘理赔以及推动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某财险公司总经理曾义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为推进风险减量服务,该财险公司在人力和科技方面都加大了投入,但是在风险来临尤其是大灾来临之前以及面对灾害时,他们发挥的作用远超增加的投入,“甚至可以说,增加的投入微不足道。”他表示。
“风险减量管理的目标就是大灾不一定有大损、大赔。台风和汛情发生后,市场预期今年公司的赔付率会大幅提高,综合成本率也会上升。实际情况是估损和赔付比预期乐观得多,这就是风险减量管理成果的体现。”某保险公司董事长在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从这次应对“杜苏芮”台风的情况来看,风险减量管理的成效非常显著。
他表示,风险减量,要加强防灾防损工作,在“防”字上做文章;要积极协助政府救援救灾,在“救”字上下功夫;要努力开展风险减量管理基础和专业工具研发,在“技”字上求成效。人保财险将更加注重全过程风险管理、强化事前事中减损,做深做优风险减量管理,推动“保险+风险减量服务+科技”新商业模式的实施。
建立风险减量评价体系
近年来,各地监管机构及行业自律组织积极行动,推动全行业更加深入推进风险减量服务,推动财产险高质量发展。
例如,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黑龙江监管局聚焦全省能源、生态、农业、区位、工业五大优势,在风险减量管理服务上“量体裁衣”,2022年,在企业财产保障领域,黑龙江保险业通过风险减量服务挽回损失3263万元;在农业领域累计投入防灾资金近1100万元,购赠防灾设备4030万元,组织灾后救援3.52万次,助力各地农户挽回灾害损失近2.2亿元。
记者同时从业内了解到,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近日发布实施方案,贯彻落实前述风险减量的《意见》。根据该实施方案,行业将加快推动开展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查勘标准制定,为动力蓄电池风险减量服务奠定基础;要进一步提升科技应用,扩大营运车辆保险风险减量服务及应用。行业还将开展安责险事故预防服务研究,开展科技赋能风险减量服务研究。
不过,业内人士认为,当前风险减量还面临一些困境,例如,面临风险的企业等对风险的预估不足,对风险减量的重视程度不高,一是其可能低估风险发生概率及后果,二是部分企业在购买了相应保险后,认为只要买了保险,随后的风险有保险公司兜底。同时,保险公司通过增值服务的方式进行风险减量管理,还面临专业能力不足的问题。
此外,保险赔付是保险作用的直观体现,而风险减量的作用却不易量化,对其的评价也有一定难度。对此,上述实施方案明确,将研究建立风险减量评价体系,制定风险减量管理及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和定性评价标准,建立并完善行业风险减量管理评价工作机制。同时,研究制定大灾巨灾事前、事中风险减量服务数据统计标准,明确风险减量服务范围、类型和数据要求,准确统计和展现防灾减灾成效。
342068个用户完善保障计划